前一陣子收到轉介,做了一個自殺風險的評估,評估過程中的對話,牽動了心中許多的情緒,還有為人母、為人子女的反思…
是生病還是懶?
眼前與我年齡相去不遠的他,木然的陳述著自他罹病(精神疾病)後,家人間的關係與話語
「兄弟姊妹會叫我去死,他們說我不死,活在這世界上也沒什麼意義…其實,有時候,我覺得他們說得滿有道理的…」
我試圖掩飾臉上的驚訝,無法相信來自手足間的對話,不解的繼續追問:
「你的父母呢?他們怎麼說?或者他們怎麼看待你的病呢?」
「這些年他們一直叫我找工作,他們說其他有精神疾病的人很多都在外面工作,我不工作是因為『懶』,不是因為生病…」
他的表情依舊木然、雙眼空洞,看似平靜,但有那麼一瞬間我瞥見了眼角泛出的濕潤,我相信那不是個人情感的投射,而是掩埋在他心底最深沉無助的憂傷…
罹病後,十幾年來不曾被家人接納,飽受言語甚至肢體的無情對待…
心理的界線和身體界線一樣重要
評估結束,回到了辦公室座位,情緒的擾動讓我暫時無法繼續手邊的工作,腦中想起了許久以前在一場工作坊結束後,一位看起來相當憂愁沮喪的女士找上我:「從小到大,我的父母從沒好好對我說過一句話。有印象以來他們口中盡是各種叫罵、羞辱…後來我有了情緒的問題,多年來一直看醫生吃藥,我的狀態無法維持穩定工作,沒有經濟能力目前只能繼續與父母同住,但這讓我痛苦不堪…請問我該怎麼辦?」
「親愛的,如果妳在物理環境上無法與帶給妳痛苦的人拉開距離,那麼不論這些人是誰,你得試著和他們設立清楚的『心理界線』,給自己一個可以安靜自處、不被干擾的心理空間。」 對方驚訝的張大口,第一次聽到「心理界線」的概念。於是我花了些時間解釋如何區辨自我與他人、適時畫立界線、自我保護。「妳是獨立的個體,妳可以定義自己的價值與生命意義,『妳』不等於『父母口中的妳』!」
身為父母的反思
下班回家後,卸下了心理師的身分,望著眼前兩歲天真可愛的女兒,想到了工作時遇見的他們。不禁問起身為母親的自己:「如果你的孩子注定一生平庸,無法達到妳的期待,妳仍能無條件的愛他們、支持他們並以他們為榮嗎?」、「如果妳的孩子終生被疾病所困,甚至無法穩定工作、成日賦閒在家,妳能夠理解他的處境?以包容接納取代責備嫌棄嗎?」
「孩子,馬麻並不完美,馬麻有許多價值觀的框架需要重整、甚至突破,也和許多父母一樣,常不自覺的評價、貼標籤,以表現或成就的好壞來定義妳,因為馬麻也是一路這樣被教養長大的…」、「但馬麻會努力成為願意反思的父母,學習尊重妳的決定,當妳遭遇困難時,馬麻期望自己能給予妳最大的支持陪伴,而不是失望的冷眼旁觀…」
孩子,「愛」是我們帶妳來到這世界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