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陣子,幾乎每天下班前都會接到阿力的電話,通常這個時間點、聽到他的聲音,總是讓我焦慮感瞬間飆昇。(內心吶喊:親愛的,可以讓我安心下班嗎?
「心理師,我好痛苦,剛剛又吞了一堆藥,我想消失在這世界上。」
「我試過突然衝到馬路上給車撞,卻死不成…」
「有時候我想殺死家人,再去死,我恨他們、也恨我自己。」
「反正這世界上沒人關心我,我死了對爸媽來說也是解脫,他們會輕鬆很多…」
「其實妳們口口聲聲說關心我,也只是工作罷了,妳們下了班也幫不了我…」
坦白說,起初聽到電話那頭喪志消沉的他,我曾有幾次猶豫,要不要真的奮不顧身、拋夫棄女的徹夜加班?陪伴在他身旁,確保他好好活著、也證明我是“真的”關心他!每每有這個想法時,不到幾秒,我的職業良知就會立刻打消腦中念頭…
後來幾次接到阿力的死亡警告,漸漸發現這些看似死意甚堅的「自殺宣言」背後,似乎更渴望獲得別人的關懷、慰藉;同時,阿力也有意無意地挑戰我們關係之間,那條看不見的界線。
【專業服務並非無上限、無界線的掏空付出;溫和而堅定的原則,才能讓彼此學習適當的人我界線。】
終於,經歷幾回合情緒的拋接、界線的攻防後,我才漸漸掌握了「不破壞關係、踩穩界線、又能降低自殺風險」的介入策略:
1. 危急情況時,需要醫療系統、家庭系統共同織起安全網絡。
2. 謹慎判斷危機風險,深入了解對方需求。
3. 給足耐心傾聽、同理,同時明確告知限制與原則。
回到家中,卸下了心理師的身份,回歸把拔馬麻的角色。其實,面對孩子為達目的、動輒一哭二鬧三上演“這不是肯德基”劇碼,回應的方式,也和工作時的處遇相似:
1.【首先,你得先穩住陣腳】:覺察自己狀態、保持冷靜,試著不讓自己被孩子的情緒牽動,你的大腦才能有足夠的資源與策略回應孩子。(容易暴走的拔麻,如何保持冷靜?試試這麼做?:https://pse.is/HREUM)
2.【情緒風暴中,仍舊願意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當孩子哭鬧威脅時,有些父母會以忽略不理睬的方式冷處理,試圖讓孩子沒戲唱、自行冷靜,例如:「你再吵?我把你丟下喔!」、「你這樣丟臉死了,我不理你,我要走了喔!」但通常這樣的方法反而讓孩子的情緒更加激烈,因為父母的孤立冷淡不僅讓孩子感到被拒絕,更多了被拋棄感…這時可以試著一旁陪伴或安撫,讓孩子知道:「雖然把拔馬麻不會因為你的哭鬧而妥協,但我們仍然願意陪伴你、承接你的情緒,因為我們愛你❤️。」
3.【解釋原因,協助尋找替代方案】: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孩子在哭鬧當中暫時聽不進任何道理,但當他心情漸漸平復時,可以試著解釋父母的原則與立場,也可以與孩子一同尋找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如此既能減少未達到目的的失落感又可以強化孩子的彈性思考能力。
親子教養中,界線的拉扯常會消磨雙方的關係、更耗損父母的心力…但用對策略,我們都能放下拳頭,成為“溫和而堅定”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