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知名教授洪蘭女士在發表的文章中提到:「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輩子不會得憂鬱症!」這句話出自腦神經科學權威的她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幾個月後的近日,台灣綜藝天王吳姓主持人在節目中,面對明星提到曾罹患憂鬱症一事,他則表示:「憂鬱症的原因,聽好了!就是因為三個字『不‧知‧足』理解以後,你就過關了!」這句話一樣在網路上引起各界討論與撻伐。

看著網路上的熱度,我一方面感動著面對心理健康的議題,有愈來愈多人能夠拋下個人偏見迷思,以醫學或科學的角度謙卑看待;但另一方面,很遺憾地,洪教授與吳姓主持人的觀點在社會上並不是少數,更充斥在你我之間…

缺乏同理的高見,更是二度傷害

曾經在媽媽群組裡面見到,面對產後憂鬱的新手媽媽,資深媽媽們的安慰是:「你就是不夠忙、不夠累!你看我,生完孩子後根本忙到沒時間憂鬱!」;面對甫退休在家鬱鬱寡歡的長者,孩子們的回應是:「你就是在家太閒了,想東想西才會憂鬱!」這些對話,在我們生活周遭屢見不顯。

前陣子回台灣,看到一則青少年自殺的新聞,一旁的長輩劈頭就說:「現在的年輕人抗壓力太差了,動不動就憂鬱症、自殺,哪像我們以前$%^%#@%。」我忍不住回應:「拿不同世代比較不是很恰當,現在孩子的生活環境已和你們大大不同,如:人口、人際網絡、競爭壓力、環境汙染、公共議題、網路科技普及、醫學科學發展…等,就連家庭結構與教養方式都不可同日而語。」長輩聽聞,馬上轉換說法:「一定是爸媽的問題啦!這個家庭一定有問題!」(延伸閱讀:像流感一樣能致命的疾病—青少年憂鬱症

儘管身為一名每日面對憂鬱患者的臨床心理師,憂鬱都曾離我好近…

記得在大寶剛出世不久,護理師告訴我,因為孩子黃疸指數過高,需留院照光,我只能自己先辦理離院。去到保溫箱,見到全身赤裸的新生兒,我竟因為罪咎、悲傷感,大哭了起來,連自己都被當下的情緒反應嚇到,儘管對於「產後憂鬱」並不陌生,但當生命第一次經驗這種內在情緒莫名的、難以控制的低落時,仍然感到奇妙難以言喻。(延伸閱讀:「我得了產後憂鬱,是因為太閒的原故嗎?」

幾年後,當我懷上了二寶,懷孕初期,竟發現自己失去了做任何事情的動力、面對可愛的大寶我無法再像過去充滿活力、全神貫注地與她玩耍,我的情緒再次被一種說不出的陰鬱沮喪壟罩著…(延伸閱讀:比起產後憂鬱,更容易被輕忽的「孕期」憂鬱!

憂鬱症,已是21世紀的三大疾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憂鬱症是21世紀影響人類失能的前三大疾病,全球估計有超過3.5億以上的人罹病。憂鬱症讓人難以維持社會職業功能、有些更會反覆發作,約有15%的患者最後死於自殺。憂鬱症不僅造成個人能力的喪失,更對家庭、社會造成損失與遺憾。面對憂鬱,我們都應該知道以下幾件事:

  1. 思考較具彈性、正向,挫折忍受度較高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低,但沒人能保證一輩子不罹患憂鬱症。憂鬱症的成因既複雜又具特異性,須從生物、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等多元觀點介入討論,同時它也具有不小的遺傳機率。
  2. 雖然某些族群罹患憂鬱的風險較高,例如:女性高於男性、長者高於青壯年、家庭關係疏遠或獨居者高於家庭支持網絡緊密者,但事實上,憂鬱症的發生可能出現在任何人、任何階段,不可輕忽、不容小覷!

面對情緒疾病,我們都應該學習「不輕視、也不誇大」,放下自我觀點、言論,試著做到真誠的傾聽與同理。

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小鬱亂入

世界衛生組織—憂鬱症

臉書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