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不停的從報章雜誌、新聞媒體,見到某名嘴對台灣衛福部部長在記者會上落淚不以為然的評論:「你一個將軍到戰場上,打到一半就哭?怎麼可以呢?」、「你不能掉淚,你一掉淚就會讓大家很緊張!」這番言論兩天來一直縈繞心頭,讓我不太舒服…向內探究,這種「不哭才是勇敢」觀念,讓我想到了從小到大不被允許哭泣的自己…

「哭甚麼哭?這麼愛哭!有什麼好哭的?」

回想成長的過程中,大多數的我們也許都是在「跌倒不能哭,才是勇敢」的教養氛圍中長大。難過時不能哭、委屈時不能哭,我們常被要求得壓抑情緒、冷靜表達訴求,才能得到相對的回應,哭泣很多時候換來的是責罵、數落,或者父母刻意的冷淡疏離…事實上,這種有條件才表現愛孩子的教養方式,便是一種童年的情感忽視(CEN)。

當我們長大了,也早已習慣壓抑各種負面情緒,我們不喜歡在人前落淚,擔心被人貼上「軟弱」的標籤;我們不習慣與人分享內心的負面想法感受,因為從小就不曾好好表達。我們漸漸也成為一個忽視自我情感的人,總是用「沒問題,我很好、一切都好」幾句話佯裝堅強、試圖粉飾內在的情緒風暴;同時,我們也可能成為一位忽視他人情感需求的人,無法接受他人的負面情緒、更難以同理他人的感受…

而這些從不曾被正視、被面對、被接納的情緒,不僅影響人際關係,最終也可能以更具爆炸性的方式傾瀉而出-身體病痛或者精神疾病。

「表達脆弱,意味著你開始接納真正的自己。」

「哭就是懦弱的表現嗎?」、「哭泣是不好的嗎?」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任何情緒都需要被看見、被理解。情緒是一種指引,反映著我們的內在需求與狀態。留佩萱心理師在她的書籍《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中有一段話我很喜歡:「情緒讓我們去傾聽生命中想要與不想要的東西;它是資料,提供我們訊息,讓我們注意到生命中重要的事,以及需要被改變的事。」

我們都是凡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七情六慾與表達情緒的方式。在我看來,部長的眼淚不僅沒有讓民眾焦慮緊張,還讓人明白:「原來你把國人的健康如此放在心上!」

「學會表達脆弱,才是勇敢的開始!」

半年前,林書豪回台演講,他分享在NBA殿堂遇到低谷挫折時不禁潸然淚下,當時我為此寫了一篇文章【林書豪的演講讓我看見:有一種勇氣叫做真實面對自己的脆弱!】很感激身為公眾人物的他毫不掩藏地讓民眾看見:「哭泣並非示弱,更是一種真實面對自己的勇敢表徵!」此時,我也想把這句話獻給正在一線為人民防疫勞心勞力的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先生。謝謝您!真的辛苦了!

至於那些無法忍受他人哭泣、動輒斥責的。承認吧!將軍的哭泣不會讓人慌亂,真正讓你慌亂的是,你從來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或是他人真摯的情感流露…

照片來源:https://www.nownews.com/news/20200205/3917814/

臉書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