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一位媽媽焦慮的詢問我,四、五歲的女兒近來情緒大爆走。 稍有不如意便出現很大的情緒反應,哭泣、尖叫、罵人甚至出現破壞行為或出手攻擊別人。

我當下給予的建議是:「了解孩子生氣的原因,並試著將負向情緒以外化且具體的方式命名,幫助孩子辨識、覺察情緒,進而嘗試調節情緒。」

我請媽媽待孩子冷靜後,與孩子討論每次見到他生氣時,就會有「憤怒小怪獸」跑出來,小怪獸的出現讓孩子的言行不可愛了、也令周圍的人氣噗噗。

父母可以試著和孩子一起想辦法,有什麼方式可以安撫心中的小怪獸?!

不久後,家長回應我,自從提出「生氣小怪獸」, 孩子比較能夠接受「是情緒糟不是自己很糟」的說法,漸漸能覺察且控制自己的情緒,雖不是次次有效,但發脾氣的次數確實減少了…

這樣的方式似乎對幼兒管用,但我一直覺得少了什麼…

直到某天,在工作中的反思才豁然開朗:「面對情緒,最重要的不是替它貼上(負面)標籤、急著消除(負面)情緒。而是理解情緒背後的深層意涵,情緒沒有好壞對錯,有時情緒更是一種指引!告訴我們下一步該往哪裡走,我們都應該試著與情緒好好相處共存!」

當家長面對憤怒、失控的孩子時,先試著問問自己:

「我們能夠溫柔地接納孩子各種情緒嗎?還是我們只允許孩子乖巧可愛?孩子狀態不好時我們能給予足夠的時間、空間嗎?」

「比起急著想要讓孩子冷靜,更重要的是我們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渴望嗎?」

「孩子,生氣時出現的傷人言行是不對的,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有沒有其他更適當的做法。但『生氣』是人類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幾乎所有的人都會生氣(把拔馬麻也很常生氣?),它可能代表著我們內心某種想法、感受沒有被滿足,你找到自己生氣的原因嗎?你願意說說嗎?」下一次,也許我會試著這樣和孩子談情緒。

※參考書籍: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1624

臉書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