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工作中,見到一位父親多次追著國中孩子詢問暑假作業的進度,孩子靜默不語,但我從他臉上的表情讀出了不耐與厭煩…一個多小時的家訪過程,除了重覆N次的質問:「暑期作業寫了沒?」從頭到尾,沒有聽見父親對孩子說第二句話。

離開後,腦中仍浮現這對父子的互動。我在想,這位爸爸的眼中暑期作業這麼重要嗎?他還記得自己當年的暑期作業嗎?還是父子之間唯一的話題只剩下暑假作業?

跳出作業外的學習

豐富有趣的寒、暑假生活,可成為孩子成長的重要養分,但這養分不一定包含假期作業…

  1. 重新審視「假期作業」的必要性:回想小時候每次到開學前幾天才開始火燒屁股地「趕」假期作業,各種學科評量、手工勞作、作文…老實說,回想起來我不認為這些假期作業對學習有太多益處,它的存在似乎只是提醒我:「你歡樂的假期到盡頭了!」假期作業的目的起初是為了減少漫長假期帶來的學業衰退,幫助孩子在新的學期能銜接上課業,但值得思考的是:「作業內容真的發揮效果了嗎?」、「就算學業能力短暫衰退,開學補不回來嗎?」、「對孩子而言,除了學業表現,是不是還有其他的重要能力適合在假期發展培養呢?」有鑑於此,已經愈來愈多的政府單位、教育機構開始進行「假期作業轉型」或「廢除統一假期作業」,以經驗式的作業取代填鴨式作業,如:分享幾本好書讀後心得、參加社區活動、營隊、觀賞幾部優質電影、運動、露營旅遊…等;各學校教師也可依據班級學生的屬性而決定合適的作業內容。
  2. 假期的非典型學習:過往的教育思維將「學習」侷限在學校、學術教育,因此家長常擔心假期間會讓孩子進入「學習空窗期」而失去競爭力。要破除這樣的擔憂,首先把拔馬麻們得先放下心中對於「學習」的刻板印象,適當的留白時間,能讓孩子放慢腳步、靜下心,好好向外觀察世界、向內自我探索。此外,許多教育工作者發現,結合社區資源的學習場域是孩子在假期持續學習的友善管道,特別是對弱勢孩子,例如:圖書館、科學館、美術館、公園綠地、甚至是坊間的各式體驗教育、共學團體、學生青年社團、親子社團…等,這些資源比起「校園」更能促進孩子多元學習。
  3. 陪伴孩子一同學習時間管理:姑且不論假期作業內容為何,許多爸媽認為既然學校指派作業,學生就應該要負責任如期完成,因此整個假期不停「監督」孩子的作業進度。與其成日為了催促孩子完成假期作業搞得親子關係緊張,不如從假期一開始就試著與孩子共同規劃假期生活以及完成作業時間表。「時間管理」牽涉到多種重要的前額葉執行功能,若孩子能在假期妥善規劃自己的生活並成功執行,這個能力將使他一生受益無窮!

下一次,當把拔馬麻為了孩子拖延假期作業而氣憤不已時,也許先了解孩子的作業內容,思考假期作業對孩子的意義為何?不將作業的完成度視為假期學習成效的唯一指標。並試著以「陪伴」取代「叫罵」,協助孩子練習妥如何善分配時間、如期完成作業

學習,不是無止境的填滿孩子行事曆,適時的留白,能讓孩子放慢腳步、靜下心,向外觀察世界、向內自我探索。

臉書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