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帶完一個「幸福」工作坊,會後好幾位媽媽抓著我問:「如何在各個角色之間取得平衡?」、「成為媽媽後,我心力交瘁,好像失去了自己,但我放不下孩子…」其中一位媽媽更眼眶泛淚的激動詢問:「如果像妳所說選擇多愛自己一些,把家人放在後面的排序,是不是我就是個自私的母親?」我看到眼前一群很偉大、卻長年被〝母親角色〞壓得喘不過氣的媽媽們。這讓我想到了前一陣子一篇網路文章,作者分享成為父母後,生活翻天覆地的轉變,她表示若人生重來,不會選擇生小孩,令人訝異的是,文章下方留言竟引發正反兩面論戰,我的一位男性朋友更直言:「妳的媽媽應該很後悔生了妳這個女兒!」
原來這社會,對父母的角色期待,更嚴格說來是對母親的角色期待,除了傳宗接代的責任義務外,是如此缺乏同理…
回想過去一年半,經歷新手媽媽階段,各種慌亂、焦慮、疲倦仍然歷歷在目,大致說來,新手父母會經歷以下三種生活衝擊:
【睡眠時間剝奪】
一項國外的大型研究發現,在孩子6歲以前,父母都會飽受睡眠不足之苦,其中以孩子出生的頭3個月最為嚴重;與懷孕前的睡眠時間相比,媽媽每晚少睡了62分鐘;爸爸則少睡13分鐘。就算孩子逐漸長大,情況似乎也沒有太多改善,家有4到6歲兒童的父母,也經常因為孩子生病、噩夢等因素半夜起床、或因擔憂焦慮而夜晚難眠,研究發現媽媽平均每晚得犧牲41分鐘睡眠時間;爸爸則少睡14分鐘。〈註一〉
【個人時間銳減】
沒有孩子之前,可以享受一個人的美好、兩個人的甜蜜,隨心勾勒自己想要的生活,舉凡追完各種院線電影、閱讀書籍雜誌、泡澡、小酌、說走就走的旅行、與友人聚會、運動、各種成長進修課程…等,但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所有個人過往放鬆享受的時光,全部歸零!直到今日,我們夫妻二人仍然得趁深夜孩子睡著後、清晨孩子未醒前,利用短暫的時間打起精神,才能好好看本書、寫些文字…
【身心極限挑戰】
新手父母每日被照顧嬰幼兒、繁瑣家務、工作、生活開銷….各種大小事壓得喘不過氣時,部分家庭,還可能需面對夫妻兩人的直升機長輩過多干涉介入。這種高張氛圍下,日日身心俱疲,很難有智慧好好處理家庭關係。多了孩子後,似乎家人間變得劍拔弩張。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有2/3的夫妻在第1個孩子出生後的頭3年,婚姻品質明顯下降。〈註二〉
還記得女兒剛滿月不久,某次長輩聽聞寶寶沒有每天排便,便驚呼:「嬰兒要每日排便,沒有每天排便就表示你的母奶有問題!」又一次,見到先生抱孩子時竟粗心將孩子的頭撞到嬰兒床圍欄,未滿幾個月的嬰兒當場痛得大哭。這些產後的「鳥事」都讓當時相當敏感易怒、容忍度歸零的我,氣憤不已…
那麼,成為父母代表著自我無上限的失守與犧牲嗎?掌握以下三心法、三技法,也許你、我都可以成為更快樂的父母!
【心法一、失守視為重組】
回溯從懷孕至今的日子,面對角色的轉變,比起「失去自我」一詞,我更傾向用「自我重組」詮釋。儘管生活型態大幅改變、過往的部分自我已不復存在,但不可諱言,我發現自己似乎更柔軟、更堅強、生命更加豐厚;孩子的出現讓我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這樣的質變是自己未曾想過的…
【心法二、聚焦優質時光】
若父母只視養育孩子為責任,那麼你便很難從中獲得樂趣,這樣的心態不僅影響自身情緒、也將大大影響教養品質。既然時間都花了,就試著投入其中、發揮創造力與幽默感,珍視親子時光中幸福有趣的瞬間吧!仍記得孩子八個月大時,某次驚見孩子陶醉望著自己雙手,緩慢轉動手臂手腕,像欣賞藝術品般,時而露出滿意的微笑。孩子大大提醒了我:「專注當下、細細覺察,成為人在心也在的父母」。
【心法三、覺察接納情緒】
對許多父母而言,最令人挫折的也許不是養育孩子,而是當我們發現:「自己並沒有享受當父母,相反地,父母的角色經常讓我們感到痛苦、疲倦、沮喪…」這些真實的負面感受,更讓我們產生罪疚感並自我貶抑,彷彿為人父母就必須甘心樂意、吃苦當吃補,任何的抱怨都是不應該的?!請將「完美父母」這個不存在的標籤從身上撕除吧!下一次,當你覺察到自己充滿負能量時,試著練習自我對話:「任何感受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緒會來、也會慢慢的離開。」、「情緒不等於我,情緒很差不代表我很差!」
【技法一、尋求代養資源】
新手父母中有一群最辛苦、最不快樂的媽媽們,稱為「7-11媽媽」,他們就是孩子的7-11,每天24小時、全年無休「1打1」、「1打2」的照顧孩子。這樣的方式,長年下來讓人身心俱疲,孩子的情緒也可能受照顧者影響而愈來愈焦躁…「多少位成人共同照顧一位嬰兒最適當呢?」兒童心理學家Edward Tronick曾經為了尋找答案,去到原始的非洲部落裡觀察,他發現原始社會型態中,一個嬰兒平均有2~5個代養者,雖然嬰兒會有不同的依附對象,但仍會認定一位主要照顧者,並將他視為第一順位。但相較傳統大家庭年代,現代父母也面臨一個困境:看似有複雜的人際網絡,卻很難找到值得信賴的代養者,故稱為「缺乏代養者的世代」。〈註三〉可以的話,盡早開始尋找信任、可靠的代養者,代養者的角色並非取代父母的功能,卻能讓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更游刃有餘。
【技法二、隊友高頻溝通】
第一個孩子的誕生,對家庭的「質與量」將產生相當大的衝擊;對夫妻關係的負面影響更是跨文化的一致。一般來說受社會價值影響,比起爸爸,媽媽通常經歷更大的壓力。儘管身為「應該比較會溝通」的臨床心理師夫妻,但我必須老實坦承,身為新手父母的我們仍有許多的衝突、責怪、抱怨,特別是當先生的粗心影響到孩子的人生安全時…妥善照顧孩子的能力似乎並沒有內建在爸爸的大腦資料庫中,但我仍然相當感謝過去一年多,先生願意努力調整並包容太太的無數白眼。掌握溝通兩個訣竅,不僅可以改善家庭氛圍,豬隊友也能進階為神豬隊友、神隊友:(1)「別壓抑!真實表達自己的需求」:養育孩子絕非只是一個人的責任,需要夫妻兩人共同參與、協調,當一方感到身心超過負荷時,請即時表達自己的需求。(2)「溝通三明治法則」:養育孩子過程中,面對另一半或其他代養者,例如:長輩或褓姆,必然會遇到教養觀念不一致的時刻,適時利用三明治法則,較能在不傷害對方自尊的前提下,達到溝通的效果。先讚美對方的出發點、再表達想溝通的內容、最後以肯定對方的付出做結尾。事實上,這樣的溝通技巧,在任何人際關係上都適用。
【技法三、適時time out時空】
好父母的指標不在於能否提供孩子全年無休的陪伴,換句話說,照顧孩子並不是犧牲愈多、付出愈多愈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先關顧好自己、處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下,能覺察並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所以,適時的time out,讓自己從高張的戰場中短暫抽離,也許看場電影、喝杯咖啡、讀本書,回到自己想念已久的私人時空,你會發現,與孩子短暫的分離、充電過後,眼前的孩子更可愛了!你也將會更有餘裕去涵容孩子的一切,提供高品質的關愛照護。
為人父母,無疑是世上最艱難的挑戰之一,特別是我們都還搞不清楚自己是怎麼一路長大的…但也因著這樣的身份,我們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驗、更多省思的機會。儘管過程辛苦,因著愛,我們願意終生學習,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經歷了新手父母的階段,至今我仍深信,孩子是上帝所贈予最美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