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容易忽略了孩子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我在工作中常會遇到一些不可思議又讓人痛心的生命故事,但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些跡象讓我們發現孩子的特質,因此能及早幫助孩子。
不止是憂鬱
幾個月前我接了一個心理衡鑑,是個大男孩,轉介的社工同事覺得他怪怪的,卻又難形容他的具體問題。
幾次接觸,我的職業嗅覺大概聞到了一些端倪,他的狀況可能不只是診斷上的「憂鬱情緒」這麼簡單。
近日見到了男孩母親,她憂愁的向我傾訴,自從孩子十多年前生了這個病,四處帶其求醫,廣東、香港、澳門各種西醫、中醫、密醫都看過,光是本地的精神科醫師就換了五位,折騰了好多年仍然未見改善。
「這麼多的專家或醫師,有沒有人告訴過妳不同的診斷?」我小心翼翼的詢問。
「都大同小異,說他憂鬱、焦慮,我們也不知道他到底怎麼了,該花的錢、該吃的藥都試過了,但沒有太大的改善」媽媽無奈的回應…
「可以再跟我多說說他成長的故事嗎?最好能從嬰兒時期開始。」
媽媽提到孩子小時候,情緒瞬間轉變,雙眼發亮、語帶驕傲的回憶…
「這孩子小時後非常乖,很少哭,嬰兒時期就特別安靜,跟他姐姐愛哭鬧的個性完全不一樣。他唸書的時候成績也都是一路名列前茅,喔!對了,他小時候的興趣是下棋,你看櫃子裡滿滿都是他的獎牌。」
「他自小就特別文靜內向,不太喜歡與人相處,也很少跟我們分享他的心事,不知為何他的成績到了高中之後就跟不上了,讀書成了他的壓力,那時候開始我們才發現他情緒出了問題。」
「後來他勉強唸了大學,從大學時候開始對語言特別感興趣,俄羅斯語、韓語、日語、西班牙語…到現在都還是只對語言感興趣。」
我好奇的詢問他對於肢體觸碰的接受程度、以及感官的閾值(敏感程度),得到的答案也都符合了我的假設。
離開前媽媽激動的說:
「心理師,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拜託妳幫幫我的孩子!」
從早期療育就可以改變
回家路上,媽媽的話語、男孩的評估結果不停在我腦中打轉:正常的認知能力、缺損的心智理論能力(無法正確理解社會情境或同理他人)、特殊興趣、拙劣的人際社交技巧、感官知覺的高度敏感…
如果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曾經,有任何一位學校老師或醫療體系的專家能告訴她:「媽媽,我們懷疑你的孩子可能有自閉症光譜的特質,需要更進一步的評估。」
如果他的孩子能夠在兒童時期、甚至是嬰幼兒時期就能受到適當的早期療育的介入,今天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了?
「媽媽,我們可能會需要一段長時間的介入,但我相信一切會愈來愈好,我們一起努力。」離開前,我懇切的對媽媽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