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麻們,面對孩子出現各種哭鬧、發脾氣、打人等失序行為,你會怎麼做呢?
我們家孩子現在兩歲多,每天在家上演如同霸道總裁般的「Terrible 2」劇碼。
某次我和孩子在玩家家酒的遊戲,我假裝在煮菜,拿玩具鍋子把菜拋高,孩子看到之後也想跟著做,但她卻沒有成功,忽然大發脾氣,大聲尖叫了起來「啊!!!」,把鍋子和玩具用力的往外丟,砸到牆上!接著開始大吵大鬧「為什麼我拋不了?」並把其他玩具都用力踢開。
這樣的場景對拔麻們來說可能不陌生,孩子開始哭鬧、發脾氣這些行為,容易令家長感到不耐煩,有時候更會忍不住動手教訓,這時候可以先使用S.T.O.P 口訣幫自己調整(關於S.T.O.P口訣請參考這篇 )
而另一方面我們要先了解孩子的大腦發展,事實上孩子在非常年幼的時候,他們大腦的發展成熟度並不足以讓他們維持長時間的情緒穩定,因此大多時候他們失控,是因為他們 #沒有能力 在那個當下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身體,而非故意鬧事。
有時候為了快速解決問題,我們會想盡快消除孩子的負面行為:
「你不可以給我亂丟東西!」
「你不要給我亂跑!」
「你不可以打人!」
但這不應該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孩子培養出 #克服問題的能力。孩子失控時,其實他自己也不好受,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克服問題,回到穩定的狀態,他們的將來即使遇到風浪,也知道如何面對。
利用同理和連結的技術,提供一條心理滑梯,讓孩子的情緒能夠好好溜下來。
回到我們孩子的故事,當孩子開始大吵大鬧時,我們明白她只是缺乏足夠的能力去自我調節,當下的她處於挫折生氣的懸崖邊,我嘗試同理她當下的感受:
「你剛剛沒辦法成功拋鍋子,感覺很挫折對嗎?」
「我知道你很生氣,生氣沒關係,但除了丟東西,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方式去表達呢?」
也許平伏情緒需要一些時間,但她慢慢從懸崖邊溜滑梯平安著地。
她知道即使她的情緒會失控,但有人會在並且協助她冷靜下來,一同討論更好的做法時,她的大腦就會逐漸學會這樣的模式,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學會安撫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下次當孩子又哭鬧起來的時候,你會希望他們趕快閉嘴,還是把握機會幫助他們練習情緒調節的能力呢?